焊锡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焊锡机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北京市区地下室腾退后七成尚闲置

发布时间:2021-01-09 02:11:15 阅读: 来源:焊锡机厂家

北京市商务委5月10日发布了《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对于符合条件的地下便民商业服务设施项目,将给予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或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支持。《意见》还要求加强腾退空间监管,及时更新维护台账数据,依据网点规划及居民需求整体谋划推进空间利用,避免资源闲置。一时间,地下空间利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嗅觉灵敏的商家已加快脚步,开始谋划布局。

记者近日走访了市区几处大型社区整治腾退后的地下室,发现有近七成地下室目前尚处闲置中。

北京市连续6年清理整治

北京的普通地下室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住宅类产权房,这部分绝大多数为半地下室,拥有独立房屋产权,可以住人。第二类是非住宅用途的普通地下室,大多是设备用房、车库、仓储等,第三类是人防工程用房,也是非住宅类。现在清理整治的通常是指第二类和第三类非住宅地下室,一般统称为地下空间。

北京的地下室曾有过一段闲置期,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建设住房的增多,大量的地下空间处于闲置中,由于缺少专项基金维护和专人管理,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地下室逐渐被用来住人,一批地下旅馆由此诞生,2010年前后达到顶峰,约有上百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地下室。

随着居住人口急剧上升,地下室安全隐患日渐突出,火灾、斗殴、扰民等社会问题时有发生,给城市管理和治安带来了较大隐患。

2011年8月,本市发布新修订的《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地下空间须按照规划用途安全使用,禁止擅改地下空间用途、出租违法建设等行为,为非居住用途的地下空间不得出租供人居住。

由此,清理整顿地下室的各项行动拉开序幕。

2012年-2017年,本市连续开展了两轮为期6年的地下空间综合整治行动。地下室台账也逐渐浮出水面,据市住建委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空散租住人普通地下室2900余处。

随机采访17处仅5处再利用

地下空间整治腾退后,除去少部分改造为便民设施外,大多数还处于待开发中,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南二环外的方庄,是北京市最早整体规划的大型住宅区,共有16个社区、207栋居民楼,居住人口达12万多,因地理位置优越,租金便宜,曾是地下群租房的重灾区。

近日,记者来到方庄芳城园三区,看到14号楼地下一层几个隔间里堆满了废弃的自行车,16号楼靠近楼梯口有一家裁缝店仍在营业,店主陈师傅正在熨烫一件西服,“在这里开店10多年了,为小区里的居民缝缝补补,过个日子还行。”陈师傅介绍,“以前这里地下室很紧俏,我这间10来平方米,一个月租金一千多块,地下二层800多块也抢不到。”

旁边的15号楼地下一层,明显经过装修改造,分成了十多间房,地上铺了瓷砖,墙壁做了刷白,现在所有房间已被锁上。16号和17号楼也已人去楼空。同样,在芳城园一区3号楼、5号楼地下室,也已清退完毕,散落的一些废弃家具和旧衣物,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儿。

芳城园社区地下室空置的情况,记者在19号楼物业公司得到了证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整个芳城园地下室都腾退完了,不让住人,接下来如何利用,目前还不清楚,在等政策呢。”

芳群园比芳城园整治的早一些,芳群园四区1号楼地下二层清理腾退后,已经建起了方庄民间艺术馆。紫芳园一区7号和8号楼地下室,已建成了“方庄职工之家”,而其它楼栋的地下室,目前尚处空置状态。

兴隆家园是东四环外一处较大的居民社区,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有高层居民楼40多栋,整治前,这里的地下室住满了外来务工人员。2011年,兴隆家园启动清理整治,腾退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前年北区3号楼地下建起了社区活动室,其它地下室尚待利用。

北五环外的明天第一城6号院里三栋居民楼清理前,地下室住满了人,仅4号楼地下室就曾住了600多人。去年9月,4号楼11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被改造成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和民防宣教科普馆,免费对居民开放,其余两栋楼目前堆放杂物,暂无新的使用方案。

西四环外永定路也是一片集中的居民区,去年6月,永定路25号院1号楼地下室腾退后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健身场地,因价格便宜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同院里的2号楼地下,目前尚待开发。

记者随机选择了位于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居住人群相对集中的大型社区,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走访的17处腾退后的地下室,仅有5处地下室得到了利用。“地下室整治腾退后,除去少部分改造为便民设施外,大多数还处于待开发中,空置率约在七成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说。

公益性设施改造占主流

寸土寸金的北京城,清理出来如此大面积的地下空间,闲置显然是巨大的浪费。地下空间该如何利用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各方力量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地下室不少改造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居民议事厅、科普宣教等公益性场所。

朝阳区来广营明天第一城6号院4号楼地下室,过去曾是一处居住着600余人的群租房。经整治后,改造成了1100平方米的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和民防宣教科普馆,免费对居民开放。据了解,这处地下活动中心是来广营乡联合朝阳区科协、民防部门一起打造的公益项目。

“用今非昔比这词最合适,以前地下住了好几百人,大家也不熟悉,挺不安全的,环境也不好。现在我们不仅有地方唱歌跳舞娱乐休闲,还能体验学习安全知识,邻居们都点赞。”居民张女士对新装修好的地下空间很满意。

“这里是新建的社区,居住人口多,虽然有些商业设施,还是缺少一些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现在有了一处安全体验馆,特别适合孩子们科普教育,其它小区居民也可以来体验,不用跑到城里,非常方便。”居民吕先生说,地下空间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有的公益设施大多都是政府牵头打造,其建造和维护成本都较高,而利用率却较为有限,有些设施甚至“叫好不叫座”。今年1月开业的甘露西园“地瓜社区”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打造的,由企业负责运营。“地瓜社区”建在2号楼的地下二层,2号楼北面有一处装修全新的入口,推开玻璃门沿着台阶下去,整个装修以明黄色和白色相融,楼梯顶上一块黑底黄字:地瓜社区——您家门口的共享客厅。进入地下室,里面灯火通明,有阅览室、居民议事厅、乒乓球室、儿童活动室等,一点也感受不到在地下室的压抑。

5月21日下午2点左右记者来到甘露西园的“地瓜社区”,1500平方米的场地除了前台有一位服务员,现场空无一人,书架上的书,因为环境潮湿,封皮已经打卷。当记者问到平时来这里的客流时,服务员回答,“不好说,周末稍微多点,有时候社区组织活动来一些人。”

商业便民设施已尝甜头

除了公益性的改造,普通地下室的利用也出现了一些商业便民设施的加入,从运营情况看,有的效果还很好。

海淀区牡丹园地铁站附近的仰源大厦,1900余平方米的地下室之前是居住了400多人的群租房,经清理整顿后,地下空间被改造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仓储间,供附近居民存储物件,有仓储经营企业运营。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助仓采用了恒温恒湿,智能远程控制,其改造成本较高。现在很多人租用,约1/3的客户是因家庭装修短时租用,仰源大厦自助仓月租金为99元/立方米。”此模式也被海淀区当做成功案例予以推介。

海淀永定路25号院1号楼地下室被改造为4000平方米的健身房,也深受周围居民的欢迎。这里有跑步机、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球、游泳池、瑜伽室等。

“这个健身房虽然在地下室,但比在很多高端大厦里的好,便宜、方便!”6月1日上午11点,谢女士正要去游泳,说起这家健身房,她特别满意。谢女士介绍,周边也有一些健身房,都是年轻人为主的,价格贵,音乐刺耳,他们不愿意去,但也有健身需求,喜欢走走路、游游泳、打乒乓球,“一直盼着有这样的健身场所,没想到家门口还真有了。”

“每天晚上七八点,人可多了,跑步机得排队,看这地下室利用的多合适。”和谢女士一起去健身的王女士接过话茬,“地下室住人不安全,空着浪费,多开点这样的场所,老百姓喜欢。”据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地下健身房尽管租金便宜点,但方便了居民,而且还能减少安全隐患。”

建发布平台统筹利用是方向

公益性使用和商业性开发不可避免地各有利弊,要把这腾退出的地下室利用好,也不是件容易事。

“社区地下室,不可能全部用作公益活动空间,一座十几栋楼的小区,有一两栋楼地下室建成活动室,就能满足小区居民需求,其它的应考虑商业利用,如果全部由政府出资改造、维护,那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也不符合实际,必须靠市场的力量去消化,政府做好政策引导,怎么利用最合适,企业会去算账。”市住建委房屋安全和设备管理处处长李自强说。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徐伟认为:“北京普通地下空间面积巨大,但与之相对的政策和规划尚不成熟,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地下室的开发利用,不能全部靠政府投入建公益设施,还应该兼顾它的市场属性,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他认为,最近出台的《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全市地下空间利用平台,并对外发布,便于企业对接选择,相比过去,市场对接主体更明确了,同时,《意见》也指引了方向,发展便民商业设施。“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未来可能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至少有整合的平台,有了前期的规划,为资源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这次《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是因为整治街边小巷“开墙打洞”后,原有的菜站、理发店、小杂货店等便民设施减少,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另一方面是地下空间腾退后,为便民设施用地提供了条件,这或许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相信通过此项政策的引导,闲置的地下室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也能得到满足,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品质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一美好期待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多方一起努力。

我爱家乡的红树林

爷爷的这份关爱

书籍我人生旅途的伴侣

三只小鸭子去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