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锡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焊锡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单霁翔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活在当下-【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1 10:58:09 阅读: 来源:焊锡机厂家

中式立领蓝褂、黑色千层底布鞋。3月16日晚,登上正定南城墙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依旧穿着他踏遍故宫时最钟爱的“千层底”。参观正定古城、在石举办系列主题讲座,单霁翔的关注点时刻没有离开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如何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融入大众生活?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文明互动,让文物走出去,展现中国神韵,贡献中国智慧?单霁翔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融入大众生活

让古老文化遗产“活起来”

3月16日晚,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夜色中的正定古城被多彩的灯光映衬得更加绚丽。用现代科技的光与影点亮的千年古城,展示着时尚与传统的和谐相融。古城墙在多彩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与波光粼粼的护城河水一同勾勒出一幅极富韵味的古城风貌,休闲观光的游客似在画中游。

此时,登上正定南城门,远眺正定古城,单霁翔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正在如此鲜活生动地走到人们生活中来。

远处正定古城的天际线让单霁翔念念不忘。“很多古城内建了现代建筑以后,历史建筑就被淹没了。但站在正定的城墙上,从几个方向看,天际线处的古塔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没有被高楼大厦遮挡,印象很深刻。”

在单霁翔看来,这道清晰的天际线,最能体现让文物有尊严地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这么多市民和游客能在晚上走出来,说明古城风貌和环境整治的效果融入了人们社会生活,人们已经把古城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了。能真切感受到游客发自内心的兴奋,这体现着人们对古城的喜爱。”单霁翔环视着古城内如织的游客说。

眼前正定古城这幅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景象,引发了单霁翔一连串的思索——

“我一直在想,什么叫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当它有魅力、有尊严时,才叫保护好了。对于城市的民众来说,当文化遗产就在生活中,就在人们身边,他们可以对游客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正定,我们的文化遗产’时,才能算是文化遗产保护好了。对于游客来说,什么叫文化遗产保护好了?他们到这里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才叫文化遗产保护好了。正定做到了。”

单霁翔介绍说,为了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文物“活”起来,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作了很多尝试。

从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朝珠耳机”,到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紫禁城的物候》系列照片,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一次次用创意给大众带来惊喜,让往日“严肃”的传统文化殿堂摇身变成“网红”地标。紫禁城的生活美学就在一次次全民热捧中,穿越时空曼妙延伸。大众惊喜地发现,故宫博物院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路途上不断“进阶”,从推出单个“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到成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梯队亮相,故宫博物院以创新之举满足了大众多元化需求。

在单霁翔的记忆中,以往文创产品谈不上有创意,都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现在我们懂得了要研究人们生活需要什么,还要挖掘自己藏品的信息,把藏品信息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才能推出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单霁翔表示,文化创意产品必须要结合人们生活,要有实用性,最好还有一点趣味性。他举例,人们参观故宫,对藻井印象很深,故宫文创团队就做了藻井伞;对宫门印象很深,就做了宫门包;对于太和殿的脊兽印象很深,就做了跳棋、衣服夹子等文创产品。

故宫商店里的商品也在不断更新改变。单霁翔认为,博物馆的商店应该充满文化气息,“我们现在干脆不叫商店,叫文化创意馆。我们的服装店不叫服装店,叫服饰馆,展示故宫特有的服装”。

在一次论坛上,单霁翔首次晒出了自家的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博物馆也在文创产品研发路上发力加速:河北博物院开发的“汉代绢纹针线包”让人们体验到历史美感与日常实用性的结合;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发了“八旗兵”文具套装;上海博物馆与迪士尼合作,共同开发了六大类66种文创产品……随着大量文创产品的走红,它们承载的传统文化也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在单霁翔看来,让文物“活”起来,既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要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走出库房大门

把文物故事讲给观众听

行走在博物馆里,凝视展柜中的文物,它们所反馈给观众的信息总透着历史的厚重,让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汇聚,感受到穿越时光的文化信息。如何让文物走出“仓库”,更多地走近公众,是一个时代大课题。

故宫文物收藏众多,浩如烟海。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1807558件(套),帝后玺印50060枚,慈宁宫花园里有106棵大树……这些挂在单霁翔嘴边的数字里包含着故宫人几多汗水和心血。而这一庞大数字中的93.2%都是国家顶级的珍贵文物。如何让这些文化珍品更多地走进大众视线?

“先让他们走出库房,展示到观众面前来。于是故宫开办了丰富的展览,19个原状陈列,更多的是专题展览。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单霁翔认为,2014年是个转折点。那一年,故宫开放面积超过了50%。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现在已经突破80%。大量曾经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开放为展区、展馆。

故宫收藏的10200件各个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曾经很多年一直在库房“沉睡”。那些高大的雕塑,甚至连库房都没有。单霁翔印象深刻的是两尊三米多高的北齐菩萨像,在故宫南城墙的墙根底下“站”了几十年。“每当走到这,我都说,你瞧,菩萨脸色不好。今天菩萨们脸色好了,表情也好了。这就告诉我们,文物得到保护和展示,就会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下定决心,明年故宫600岁生日时,要让1807558件(套)文物,每一件都光彩照人,把更多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讲给观众听。”单霁翔说。

要想维护众多文物光彩照人的状态,文物修复师功不可没。然而,就在几年前,大众对这一职业还知之甚少,自从2017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才将这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展现在人们面前。纪录片中,这个职业充满诗意和趣味,他们用毕生的精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并通过这些文物与历史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实际上,文物修复工作是一个寂寞艰辛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要求严格,压力还大,因此能够或愿意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才稀缺。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仅有文物修复工作者两千多人,这几年人员数量并没有多少增长。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称,我国有众多文物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需要更多的文物医院、文物医生,为文化和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面对全国性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匮乏,故宫博物院并未选择独善其身,而是联合高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培养更多实用型的、符合文物保护修复需要的文物医生。从“医院”到“医学院”,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更多人才、技术等“源头活水”将注入这一领域,文物保护的半径将不断扩大。

请进来、走出去

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自信

如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创意的牵引下华丽变身。文物请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自信、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过程。从走进大众生活,到国内各地办展,再到迈出国门,为世界文化发展注入更为积极进步的内涵,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不断践行着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展示方式。

去年12月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近距离领略来自燕赵大地的汉风古韵。1月16日,由河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举行开幕式。开展以来,几乎天天观众爆满。

河北博物院的请进来、走出去不是个例。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全国各大博物馆通过创新形式展示文物内涵,以实物说话,寓教于史,以丰富的精品文物展览及活动,唤醒大众的文化热情。这其中,故宫博物院给出了“教科书”般的范例。

称呼单霁翔为“最能走的院长”一点也不为过。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3年例行巡查,单霁翔走坏了二十多双布鞋。

称呼单霁翔为“最能走的院长”,还因为他不但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出库房,走进大众视线,还依托文物延伸教育活动,让文物身上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走近大众。

“故宫大量古建筑修缮以后投入到教育领域,让更多观众在这里面开展学习活动。我们把这些教育活动深入到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国家。”单霁翔介绍,经过十多年的积累,故宫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拥有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教育项目、针对性很强的馆校合作课程、大型主题日活动,还有举办多年的“故宫知识课堂”和“故宫讲坛”等。2018年的故宫教育数据显示,全年已举办教育活动60927场,受益观众超过41.3万人。

如今,故宫国际培训举办得有声有色。在过去6年里,国际博物馆协会把69个国家230多座博物馆的专业人士请到这里来学习交流,并从这里毕业。

说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单霁翔介绍,故宫源源不断地把优秀的展览吸引到故宫来,使国人不出国门就能看到精彩的世界展览。同时,不断带着精品展览走向世界各地。“过去6年,故宫博物院已经有135项展览走出了自己的馆舍,是全世界走出自己馆舍,举办展览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从最新发布的一系列外展计划不难看出,故宫博物院“走出去”的步伐已经越迈越大:

2019年3月,赴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举办“18世纪的东方盛世及清高宗乾隆皇帝”展览;

2019年3月,赴美国史密森学会赛克勒博物馆举办“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与生活”展览;

2019年12月,赴香港科学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修复成果展”;

2019年12月,赴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

2020年3月,赴英国举办故宫钟表专题展览……

一个个展览,让故宫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一件件文物,充满活力的故宫让世人感受到来自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单霁翔这样解读:“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记 者 刘 萍 曹 铮 见习记者 霍相博)

采访手记

故宫看门人的“匠者仁心”

自称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的单霁翔,头上有众多民间“头衔”:网红院长、段子手、故宫“代言人”。“我们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连日来,可以用沸腾、火爆来形容故宫这位“看门大爷”在石家庄所到之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什么,又是如何铭记的。”近年来,故宫通过独有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烙印刻在大众心里。“故宫热”不仅仅火了故宫,也火了历史,火了文化。单霁翔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也是故宫看门人,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管理故宫,用一颗仁爱之心保护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让他们有尊严地活在当下,也越来越走入人们的内心,文化的历史传承从中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五年前,人们挤在故宫门口的广场买票、验票、安检、存包,那时候大喇叭几乎每天都在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什么地方去领。今天通过网络购票,人们10分钟以内就可以走进故宫博物院。”单霁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故宫近年来的变化。

在幽默语言的背后,单霁翔无时无刻不显露着他那颗炽热的“匠者仁心”。单霁翔说,因历史原因,乾清宫前每年树立“万寿灯”和“天灯”的仪式已经停滞了179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要长志气,要通过研发将‘万寿灯’、‘天灯’再次树立起来”。通过他的讲解,观众感受到文博人的拳拳之心,也进一步认识了这位用实力盘活沉睡文物的故宫看门人。

多年来,单霁翔带领故宫博物院不断践行让公众更好地走近文物和历史。《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后,很多人关心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故宫希望把文物医院作为一个面对观众的开放单位,于是招募志愿者进行讲解。观众可以现场见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过程。“志愿者们给观众介绍文物修复的过程,每天都有大量预约的观众前来参观。”单霁翔表示,要把博物馆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单霁翔多次提到“尊严”,他说文化遗产需要尊严,参观的观众需要尊严,文化需要尊严,中华民族更需要有尊严。“我们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单霁翔表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未来,故宫将进一步修缮馆陈、丰富功能,成为有温度的世界顶级文化殿堂,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

找工作

招聘网

招聘